那天考试后,手心还留着笔尖的干燥。我盯着自己写下的答案,心里清楚有一道题不对劲。不是心算错了,而是记忆像被雨水打湿的草稿,字迹模糊。我决定给自己一个特别的纪念,写下一段“学渣文”,把这次错题当成自嘲的起点。
题目简单,公式却像一只狡猾的小猫,蹲在括号里等我踩坑。我在解答时混用了不该混的单位,符号前后错位,答案像拼错的拼图。整张卷子因此显得空旷,我的自信也像气球被针扎,慢慢往下沉。
我把笔记本摊开,给自己写下第一句:学渣也有情绪,别把失败等同于整个命运。随笔的行距拉长,心情像风吹过的窗棂,斑驳的光影落在纸上。错题本不是耻辱,而是一个看见盲点的镜子。
在纸上,我把错因逐条列出:单位换错、角度混用、计算顺序乱了,甚至对题干的理解也有偏差。没有借口,只有承认并纠正。写文字的节奏像逐步上坡的步伐,慢慢把焦虑踩在脚下。

这段自嘲的练习带来清晰:练习的密度决定成长的速度。错题不再是噩梦,而是训练的起点。每天多做两道题,认真对照答案,年轻的自信开始从裂缝处重新生长。
青春的笔记不断翻新,我把心里那个自嘲的声音变成同行者。做错一道题,我学会把情绪转化成行动,把脚步放慢,把注意力放回题面。成长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在一页一页的笔记里悄悄积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