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园里每年都有若干关于成长的传闻,那些细碎的声音藏在走廊、宿舍和自习室之间。她叫林雨婷,带着笔记和敢于质问世界的神态;他叫陈风,笑起来像风吹过树梢,轻巧而不经意。选修课要求他们组成一个小组,完成关于现实与理想的短篇集。分工像两条并行的线:她搜集素材,记录片刻的情感与冲突;他整理语言的节拍,追逐拗口句子的顺畅。彼此的节奏差异常常让对话变成误会的起点,空气里充满未说出口的质疑。
深夜自习的灯光像灯塔指引迷途的心。她把一段校园传闻的草稿交给他看,想当然地以为他同样会主动提出修改。他以为她在催他快点完成,便把注释藏进角落的笔记本里,等到清晨才发现两人都在等待一个假的信号。散落的纸张揭示误解的轨迹,传闻像风一样穿过他们的对话,连带尴尬也被风带走。

第二次碰面时,彼此都把冷淡归于性格,却没有直说的勇气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图书馆门口传来同学的求助声:新生找不到合适的笔记本。林雨婷把她整理的摘要递给她,陈风则把语言的思路讲给她的同伴。短暂的交流像一道桥,连接起他们的诚实。回到桌前,他们把彼此的误解摊开在纸上,像修补一道破镜。
他们学会用对方的方式理解彼此。林雨婷看到陈风把草稿中的比喻改得更温和,陈风也愿意听她讲述人物的内心。两颗心不再以刻意的姿态相遇,而是在共同的目标前滑动,像两种不同的音调互相补充。校园里的传闻渐渐退去,取而代之的是他们的成长感悟。毕业前夜,他们在校园广播站前朗读完稿,作品写下这段经历:差差差差的路程慢慢变成理解的脚步。